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超增溶法纳米N i - A l 2O 3 催化剂的表征及自组装机理分析
闫玉玲, 宋锦玉,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4): 21-2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4.005
摘要390)      PDF (2329KB)(502)    收藏
采用超增溶纳米自组装方法, 以廉价耐高温材料 A l 2O 为载体和价格低、 活性高的Ⅷ族过渡镍制备 N i - A l 2O 体相催化剂。通过S EM 和TG - DTG对制备的体相催化剂 N i - A l 2O 3 进行了表征, 并对纳米自组装机理进行了分析。S EM 表征结果显示, 超增溶自组装可以架构出粒子均匀、 粒径分布窄、 比表面积和孔容大的体相催化剂, 且还原后的一次颗粒和二次粒子还是纳米粒子, 粒子间的孔道在5 0~2 0 0n m 内, 这主要是在一次和二次超增溶自组装过程中形成的。空气和氮气两种不同热重气氛的TG - DTG数据显示, 氮气气氛中的温度比空气气氛要滞后, 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含有氧气使样品中的烃类模板剂提前燃烧失重所致; 失重率的实际值远远高于理论值, 可能是模板剂没有被充分利用所造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孔主客体催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丁 巍, 张文秀,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3): 16-2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3.004
摘要477)      PDF (2836KB)(353)    收藏
采用超增溶原位自组装法合成大孔氧化铝载体作为主体, 采用 T EM、 B E T、 XR D等对其进行表征。 在 Mo - N i - P溶液中, 以正向胶束为模板剂, 合成出大孔主客体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对正向胶束 形成的影响, 对模板剂的最佳配比进行优化。利用B E T、 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对大孔主客体催化材料进行表征。结 果表明, 催化材料具有0. 3 8c m3/ g的孔容、 6 1~9 0m2/ g的比表面积、 9. 3~1 3n m 的平均孔径、 最可几孔径为1 2. 5、 4 5. 0n m、 1 0~6 0n m高度集中, 且占总分布的5 3%~7 0%, 活性金属质量分数在1 8%~2 7%, 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的 元素分析表明金属在催化剂中均匀分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组装催化剂在混合油加氢精制中的应用
田 野, 赵德智,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2): 15-2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2.004
摘要449)      PDF (1800KB)(414)    收藏
实验原料油用回炼油与劣质催化柴油体积比2∶1配比, 用一种新型的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对其进行精制, 设计正交试验, 考察在不同温度、 空速和压力下对加氢脱硫( HD S) 、 加氢脱氮( HDN) 和加氢脱芳烃( HDA r ) 的影响, 通过实验得出对 HD S、 HDN、 HDA r效果影响最重要的因子。通过B E T的表征, 证明在该催化剂F A - 1 2 0 4上是均匀多层分散的纳米粒子, 它的平均孔径、 孔容、 比表面积分别为7. 7n m、 0. 2 6c m3/ g、 1 3 2. 7m2/ g, 从结果来看其性质优于工业催化剂F - 2, 考察这种催化剂在劣质环境下的活性以及其耐结焦性并与纳米自组装催化剂F A - 2 0 - 1 2以及工业催化剂F - 2相比较, 结果表明F A - 1 2 0 4的脱硫、 脱氮和四环、 五环芳烃脱除率分别为6 6%、 3 4%和7 4%; F - 2的脱硫率、 脱氮率和四环、 五环芳烃脱除率分别为4 0%、 2 4%和2 5%, 表明F A - 1 2 0 4的抗结焦性能优于工业催化剂F - 2, 且对于脱芳烃具有一定的深加工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电动力学( V) — 共振吸附 - 氢溢流机理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1): 22-2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1.005
摘要562)      PDF (2682KB)(277)    收藏
纳米自组装制备的二次纳米自组装氧化铝载体具有大孔容、 较高比表面积、 低堆积密度的特点, 采用此载体, 第三次纳米自组装合成的大孔主客体催化剂的脱硫、 脱氮和芳烃饱和率分别达到6 6. 7%、 3 4. 6%和7 7. 1%,单位体积活性金属有效利用率高。对催化剂高活性的特点, 根据共振场内敛性原理的双共振 灢 双进动谐振运动模型,提出了共振吸附 灢 氢溢流机理, 解释 Mo、 N i等过渡金属元素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时的催化机理, 特别是大孔主客体催化剂高加氢活性的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自组装大孔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的加氢催化性能
李思洋, 赵德智,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1): 11-1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1.003
摘要444)      PDF (2618KB)(420)    收藏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出具有大孔道的催化剂0 1 0 6、 1 2 2 7, 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在3 0~1 0 0n m孔径分布分别占1 1%、 2 8%。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具有低堆积密度和高金属含量等特点。在1 0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 以镇海炼化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 在温度3 6 0曟、 压力7MP a、 氢油体积比为6 0 0暶1、 体积空速为1. 5h-1条件下, 考察了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的初活性评价, 并与现有工业催化剂作对比。结果表明, 两种纳米自组装催化剂0 1 0 6、 1 2 2 7可使催化裂化柴油的含硫质量分数从1 24 0 0毺 g / g分别最低降到4 8 3、 2 8 3毺 g / g, 最高脱硫率分别为9 6. 1 0%、 9 7. 7 1%; 将含氮质量分数从15 0 7毺 g / g分别最低降到3 5. 7、 1 4. 0毺 g / g, 最高脱氮率分别为9 7. 6 3%和9 9 灡 0 0%; 其最高芳烃饱和率分别为6 7. 9 9%和6 8. 8 8%; 而 参比催化剂仅可使催化裂化柴油的含硫质量分数从1 24 0 0毺 g / g最低降到5 3 7毺 g / g, 最高脱硫率为9 4. 5 7%; 将含氮质量分数从15 0 7毺 g / g最低降到6 4. 6毺 g / g, 最高脱氮率为9 5. 5 4%; 其最高芳烃饱和率为6 5. 6 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自组装柴油加氢催化剂性能研究
张锦辉,王鼎聪,丁巍,赵德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3, 26 (1): 17-2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3.01.004
摘要434)      PDF (1644KB)(254)    收藏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方法制备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利用N2吸附法对催化剂的孔径、孔分布、比表面积进行分析,通过对基本性质比较发现,纳米自组装催化剂的孔径大部分集中在30~100 nm,占催化剂总孔径的36.13%。以催化柴油为原料,在微型反应器中评价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和参比剂的脱硫、脱氮、芳烃饱和活性。结果表明,在反应20 h后,纳米自组装催化剂的脱硫率为90.13%,脱氮率为92.62%,芳烃饱和率为73.1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自组装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混合油抗结焦性能的研究
甄晓波,王鼎聪,丁巍,赵德智,曹祖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3, 26 (1): 11-1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3.01.003
摘要382)      PDF (2728KB)(412)    收藏
采用二次纳米自组装法制备合成具有大孔容、金属分散性好等特点的催化剂FA2012。通过BET、XRD和TEM的表征,证明在FA2012上是均匀多层分散的纳米粒子,它的平均孔径、孔容、比表面积分别为12.3 nm、0.37 cm3/g、219 m2/g。单位体积反应器中FA2012的金属质量分数约是参比剂F2的1/4。并对V重循环油/V催柴为2∶1的混合油进行加氢活性评价,结果表明,FA2012的脱硫、脱氮、芳烃转化率分别为61%、16%和45%;F2的脱硫、脱氮及芳烃转化率分别为40%、24% 和25%,表明FA2012的抗结焦性能优于工业催化剂F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电动力学(4)———共振场规范变换与对称性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25 (4): 29-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4.008
摘要461)      PDF (379KB)(464)    收藏
提出了共振点点阵概念来解释微观粒子、原子、分子和宏观物体的对称性。共振点点阵是电磁规范变换,累加的共振点之和具有规范变换,呈U1对称性。共振点点阵是角动量守恒运动,是圆周惯性运动。电子角动量产生的原因是共振场方向决定的,电场产生了向心力,磁场产生了切线离心运动。电子在不同能级跃迁是不同共振点阵的几率,共振辐射具有对称性。质心平衡差较大产生了共振辐射的对称性破缺,电子所释放能量产生了非规范变换,非对称性的辐射。原子和分子晶体是共振点点阵所决定的,核子之间共振点点阵将产生共振进动核子作用模型。共振辐射-光子在传播的过程与费米子聚集体(星球)产生弱相互作用,这个作用使光子能量发生衰减,衰减常数为哈勃常数H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电动力学(3)—共振隧道效应与引力量子化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25 (3): 44-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0
摘要537)      PDF (416KB)(387)    收藏
提出了两个粒子共振相互作用有一共振势垒,一个粒子辐射的电磁场是否被另一个粒子吸收,辐射的频率与能吸收辐射的粒子产生的辐射频率必须满足共振条件,即频率相同或频率之比是整数倍。共振势垒具有隧道效应,辐射不能穿透的,两个粒子形成共振稳定状态,辐射能穿透的两个粒子之间没有共振相互作用。当两个粒子共振辐射的交集φ1∩φ2→1 时,粒子间是的强相互作用,当共振辐射的交集φ1∩φ2→0 时,表示两个粒子没有共振频率,两个粒子产生最低的共振相互作用—万有引力。没有共振辐射的费米子粒子的集合体,仍然产生费米子性质,两个费米子集合体辐射出没有共振频率的辐射,在空间仍满足能量守恒原理,必须满足共振内敛性原理,两个费米子集合体辐射产生一个最低的共振态-宏观物体的万有引力。光线在万有引力的弱共振场中保持直线性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的电动力学(2)———共振场的波粒二像性运动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25 (2): 29-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2.008
摘要523)      PDF (545KB)(445)    收藏
对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一种新机理。电子与质子的运动是以共振形式存在。电子绕质子的运动具有基本的共振点,共振点是以直线型在轨道上运动。电子基本共振点绕核2π周期运动一周,产生了具有波动性质的能量累加值—驻波能量值。电子绕核角动量轨道运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运动,和电子自旋的进动运动,三者之和运动2π周期能量的积分总和,产生了原子光谱的跃迁能。原子中的电子绕核运动与另一个原子的绕核进动共振运动相互作用,绕核进行2π周期产生能量累加是分子振动或转动跃迁能。普朗克常数h 是连接能量和频率的宏观常数,宏观能量是一个宏观波长的周期产生的能量累加值。电子和光子基本运动都是直线性的,对外都显示波动性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的电动力学(1)———量子共振场
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25 (1): 46-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1.010
摘要624)      PDF (236KB)(574)    收藏
提出一种共振场,替代德布罗意的相波谐振中假想的相波,共振场是具有物理实在的电磁场。用共振场替代薛定谔的类比方法,从波动性出发可以直接得出波动性基本方程,也可以从粒子性出发得出与薛定谔方程相等波动性方程。一对谐振子粒子各自辐射出电磁场,辐射出的电磁场辐射在对方的粒子表面上,与对方的粒子进行电磁相互作用,产生量子共振效应。两粒子达到能量平衡态时,其能量为两粒子的共振结合能。共振结合能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共振场具有共振量子,基本方程来源于波动性,相互作用场等物理意义。提出了共振场能量内敛性原理,共振场质心能量平衡原理,共振场能量守恒性,共振场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等共振场原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o-Ni-P纳米自组装Al 2O 3 劣质柴油加氢催化剂脱硫研究
张国伟,赵德智,王鼎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 24 (4): 37-40.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1.04.010
摘要643)      PDF (262KB)(595)    收藏
制备了以纳米自组装大孔容介孔氧化铝为载体,改性和共浸法制备担载Mo-Ni双金属活性组分的 Mo-Ni-P纳米自组装Al 2O 3 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通过压汞法和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纳米自组装大孔容介孔氧化铝催化剂Ni-Mo的负载量为w(NiO)=7.69%,w(MoO 3)=27.2%,P改性后其质量分数为0.05%。以孤岛焦化柴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催化剂的脱硫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脱硫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70℃,压力7.5MPa,氢油体积比700,体积空速1.5h -1。在此条件下,柴油含硫质量分数可由14100µg/g降至125µg/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